訪問題目 |
李老師的回答 |
1.請問老師您何時開始做這項工作? |
從國中開始接觸,因為我的父親本身是從事這項工作,所以從小耳濡目染,家裡忙碌的時候也要在一旁幫忙,當兵回來後,開始跟著伯父學習做看牲,後來進入外頭餐廳、飯店當學徒,學習蔬果雕。 |
2.為什麼想要從事這項工作? |
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也是小時候受到父親影響,傳承家業的關係,所以才會從事這一個行業。 |
3.學徒到出師的過中,老師您花了多久的時間才自己獨當一面? |
要說出師是不敢當,因為我自己認為還沒有到達這麼厲害的境界,同時我也不斷在學習新的技術,增進自己的能力,比方說去觀摩別人的作品、購買書籍閱讀等。 |
4.您在製作看牲過程中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呢? |
記得有一年在基隆辦普渡的時候,我親眼見到魚全都在海面上不斷的翻躍跳動,場面很壯觀,雖然不了解怎麼一回事,但是真的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
5.做一個普度宴需要花多久的時間? |
普度宴包含了漢食跟看牲的部分,漢食方面又分為餅漢食、葷食桌、素食桌,每一種又可以分成九龍碗、九龍盤、品高等部分,所以光是準備漢食部分就相當費工夫,現在則有比較簡便的方式可以事先製作好;剩下就是捏製看牲的部分,看牲部分要事先花一個禮拜時間捏製,搬到會場後,大概用一個早上的時間擺設,下午便能夠開始祭拜。 |
6.大型看牲與小型看牲的製作時間跟困難度? |
大型看牲的製作,要用鐵絲先製作骨架,再糊上報紙,才能黏上麵團,接著還要彩繪、上亮光漆,所以至少要三、四天或一週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小型看牲的話,大概一個多鐘頭就能製作出來。 |
7.最短時間內可以做出來的看牲是哪一種類型? |
最簡單的看牲作品是水果類,一件作品差不多要花20~30分鐘左右。 |
8.一天最多可以做出多少件看牲作品? |
要看製作的看牲大小而定,比方說小型的看牲(擺放在盤中的類型),一天大概可以做30~40多隻。 |
9.製作過程中是否有遇過哪些困難?師傅是如何解決?(例如:材料不足,失敗作品,食材保存) |
以前製作的時候,遇上困難或沒做過的看牲,就要買書或找圖片來參考。還有製作好的大型看牲要運送到會場,要將作品固定,又不能傷到作品,也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
10.在作品中是否會添加食用色素?顏色是添加在裡面,還是塗在表面? |
以前的看牲是能夠食用的,所以會添加食用色素在裡面;現在的話,因為祭拜完後的祭品不會拿來吃,所以通常是將麵團塗上顏料,再噴上亮光漆。 |
11.普度宴結束後,看牲作品該怎麼處理? |
一般小型的看牲,通常主辦的廟方或人士會讓民眾自行領回家,很多人會在祭祀快結束前,站到自己喜歡的看牲旁邊,等到祭拜完後就可以帶回家。一些價格比較高昂或大型的看牲,則是由主辦單位自己取回,或是分送給親友。 |
12.製作普度宴有哪些禁忌? |
擺放祭品的桌子要避免有人在桌子下面穿越或嬉戲,其他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 |
13.為什麼看牲常以忠孝節義或歷史人物為題材?(有什麼樣的典故) |
看牲的人物製作,大多是以小說三國演義或是神話故事封神榜中的人物為主,一方面喻含教導世人盡忠盡孝以外,另一方面也告訴大家要存善念行善事。基隆地區的話,是因為漳泉械鬥的關係,造成許多人的死傷,便以封神榜中受封的一百零八個神祇來代表這些死去的「羅漢腳」,藉由祭拜希望他們也能像這些受封神祇一樣成神成佛。 |
14.長期從事這樣的工作有哪些甘苦談?(職業傷害、傳承問題) |
隨著時代變遷,加上經濟不景氣,祭祀變得比較少,所以一年當中只有幾段時間才有案子可以接,其他則是靠著辦理外燴來維持,因此要專職從事這項工作也並非長久之計。 |
15.請問您目前有收徒弟?有沒有想過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這一行? |
目前沒有徒弟,其實我也想將這一門手藝傳給兒孫輩,只是這一行靠的是手藝及耐性,加上隨著時代變遷,祭拜或是婚喪喜慶場合中,需要用到看牲的機會也愈來愈少,現在一般小朋友也不是那麼想學習。 |
16.老師在看牲的傳承與創新上有什麼樣的看法? |
因為麵團製作的看牲不容易保存,所以有其他師傅提倡用塑質土製作看牲,這樣祭拜完,雖然不能夠食用,卻能夠長久保存,具有觀賞的價值。傳承方面,則是希望透過社區教學或是變成學校課程的一部分,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這一項技藝。 |
17.老師想要如何把這項技藝發揚光大? |
從事這樣的工作,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同時要學習的技術比較多樣,包含了編織、雕刻、麵塑、彩繪所以需要花較多時間學習,然後靠不斷的練習以精進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