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
●轉變期
●黑暗期
●蛻變期
 

【二】溼地的命運轉變期(民國5070

 

 

 

         民國51年起颱風接連侵襲,隔年(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更讓台北縣市遭逢60年來罕見的災情,洪水無法宣洩入海而導致大台北地區淹水,當時政府研擬遂炸開獅子頭天然隘口加以拓寬,但隔年(民國53年)淡水河口倒灌的海水直抵五股心腹平原,積水不退,千頃良田化為沼澤鹽地。 

         五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五股、蘆洲居民飽受海水倒灌的夢魘,政府為確保台北市的繁榮安全更著手規劃「二重疏洪道」,強制執行洲後村、竹華村等遷村計劃。就這樣塭子圳從豐饒的平原轉變為不利耕作的廣大沼澤。當時這裡的地勢低漥加上潮水不停的漲退,長期淡鹹水的浸泡使得土地無法耕種,萬傾良田淹沒成為ㄧ片沼澤鹽地水生動植物悄悄接管了這一片溼土,五股溼地因而形成。

 從地圖上消失的村落-洲後村

 

 

 

         民國73政府強制執行拆遷洲後村,引發了台灣社會運動的第一次抗爭行動。在整個拆遷工作接近洲後村之際,全村村民在村長及地方人士的嘗試下,以自力救濟與奔走各級民意機關的方式,企求在最後階段搶救洲後村全村,引起蔣經國總統的關切,省府不得緩拆一週,並成立專案小組,規劃台北縣蘆洲鄉二重疏洪道以東約五十六公頃的「灰窯重劃區」,供洲後村遷居之用,村民每戶獲得五十坪土地,才有今日蘆洲灰窯重劃區密集人口及繁榮現況,洲後村抗爭事件才告落幕。

 溼地的群鳥飛舞期

 

 

 

         到了民國70年代,在五股溼地上群鷺飛揚,處處可見水鴨、漁人、扁舟,曾經紀錄94種鳥類,數量高達四千八百多隻,盛況空前,當時的五股溼地和關渡並列兩大賞鳥勝地,群鷺俏立,黑鳶飛翔,鴨嗓漁唱好不熱鬧,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水鳥樂園之ㄧ。

 圖片來源五股溼地百寶箱      台北縣五股鄉成洲國小編印2008
                       張冠英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