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車衣間> 現況

現況

 

從本次訪談的對象專訪中,我們了解到六〇年代成衣廠發展不但蓬勃,同時利潤也較高,另外員工只要努力認真工作便能夠從中賺取相當的酬勞,套句張寶鑾老闆娘的話:「當時我們廠裡面的員工很多都比先生在外頭工作賺的還要多呢!」可見當時的產業盛況可謂空前,也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但是對比現今的成衣廠面臨生存競爭壓力,大量的國外低廉成衣傾銷,以至於在製作簡單的成衣上也必須學習以量取勝。


從訪談中我們也得知,現在成衣廠面臨的轉變是由於工作型態的關係,多數相關人士在從事相關行業時多以服裝設計、打版、設計為主,或是從事現場銷售等服務業,相對的成衣廠這類勞力密集產業的人力便快速下滑,甚至工作年齡上出現斷層。
訪談的張寶鑾老闆娘中便指出廠內員工最年輕的也快要五十歲,最老的也有七十幾歲為例來說明此一現象,許多員工多為中年失業後轉業或是退休後在家無事另謀職務。除此之外也有許多隱性員工,多是沒辦法出門工作,如年紀太大或是行動不便,另外則是住得較遠的族群,便是依靠物流運送到家中給他們製作,並以件計酬。每日到工廠上班的則是屬於住得近的,工作氣氛雖然一片和樂,但仍可見出老闆娘眼中的憂愁:「未來這批員工退休,工廠大概就要收起來了。」


其實上面也道出了現今許多成衣廠的辛酸,紡織成衣業在臺灣過去雖成就了亞州四小龍之一的光景,但隨著產業經濟的移轉以及人力工資的國際競爭,大廠紛紛將產業外移,以取得更為低廉的成本,造成臺灣本土就業機會減少,人才紛紛出走,在發展規規模逐漸緊縮的情況下,中小型廠也多無法繼續維持而面臨倒閉或關廠,因此紡織業發展至此曾被歸為所謂「夕陽工業」。過去夕陽產業的稱呼,使得也使得許多年輕學子在填志願時,都避開紡織相關科系,因此相關系所只能一再更換名稱,甚至消失,紡織專科也愈來愈少。紡拓會奔走相關部會推廣產學合一,企盼紡織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學生,在大三、大四的時間便直接在工廠修習學分,待技術熟練後,工廠能便提供薪水,畢業後即無縫接軌進入紡織產業工作,留住臺灣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