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搜密> 調查緣起

調查緣起

 

透過訪談與書面的資料,我們了解到三重地區是當時紡織業最為興盛的地方,而其西、北部的初始發展地區與蘆洲相接鄰,也因此使得蘆洲地區受惠於紡織業的發展,而當時一度興盛的小型成衣廠、車衣間隨著時空的移轉與產業的凋零,如今又在何處默默地耕耘著?


我們首先請網界博覽會的成員們藉著網路搜查三重蘆洲地區的紡織、成衣業的相關資料並加以記錄,接著請全校同學們集思廣益搜查住家附近的相關蛛絲馬跡;甚至對照電話簿黃頁的資料,一家一家的搜尋訪查;最後,找尋訪談對象,擬定訪談問題,著手進行調查。


經過討論與實際探訪,我們找到了兩間車衣間願意參與我們這次的訪談活動,也希望能夠透過實地訪查,了解產業為何選擇座落在巷弄當中?過去的榮景與現今的狀況作今昔對比是怎麼樣?另外產業如何面對未來的走向?進而將這樣的產業發展介紹給學校同學與社區居民了解。

 

 

陳柏達

第一次參加網界博覽會,我覺得這不只是一種體驗,同時是對學長學姊一個交代,也是一種身為鷺江一份子的責任感,更是一種守護蘆洲歷史的使命,這次我們要探索北管音樂,當初我一直煩惱要以北管音樂為主,還是以樂樂樂為主,不過當我看了學長學姊製作關於洲後村的主題後,我明確的知道主題要以怎樣的方式呈現與要怎麼把重點展現。學長學姊將洲後村的點點滴滴活靈活現的寫出,洲後村村民被迫搬離民風淳樸、充滿回憶的家鄉,以及洲後村因芋頭、橘子而聞名臺北城,顯得更生動有趣,不過這繁榮的歷史卻悄悄地消失,被世人所遺忘,令人心痛。我也看了學長學姊製作關於神將文化的主題,內容有趣,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圖解太少,如果多一點照片和影片的話,內容會更豐富,相較之下,關於洲後村的主題略勝一籌,也更詳細、精彩。我一定要努力,不辜負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成衣廠是許多長輩年輕時的回憶,因為某些因素,臺灣成衣廠的命運,不是關閉,就是搬到勞力成本低的國家。我媽媽說她以前也曾經去成衣廠工作過,不過她做不到三個月就不做了,她跟我說第一個月的薪水是一萬塊,接下來的兩個月薪水卻變成五千塊,考慮到薪資低、耗體力,所以她到薪資高、不太耗體力的銀行當會計,我有一個嬸嬸,她現在的工作是在家裡車衣服,我想她是為了生活才會一直做這份工作。

 

 

劉嬑平

臺灣成衣業近十多年來紛紛外移到大陸、越南等地,製衣過程辛苦,年輕一代肯學的人愈來愈少,臺灣成衣廠正面臨凋零殆盡。加上政府和大陸簽署ECFA雖帶來商機,但漠視成衣界傳承問題,成衣業前景堪慮,建議政府重視。

如果能夠鼓勵布料商設立精緻特色化成衣生產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同時自創品牌行銷市場,媒合設計師與中小型成衣製造商,發展共有聯合品牌及時尚紡織品。或許能夠為臺灣的成衣業者找到另一片天空!

 

 

陳勁宇

臺灣紡織業蓬勃發展的原因:自臺灣光復以來,臺灣的紡織產業已發展了五十多年。臺灣光復初期,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是由中央派員來負責統籌規劃。
就臺灣光復初期的經濟環境考量,國民黨政府決定將紡織業、肥料和電力事業列為優先發展產業。針對臺灣當時的民生需求,選擇紡織業為優先發展產業的理由,便希望藉由 紡織工業的發展來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了這樣的契機,紡織業就在國家的扶植下在臺灣持續發展。

然而近年來臺灣成衣佔整體紡織品出口值的比例逐漸下滑,從民國七十四年的六〇%,下降到近年前十一個月只剩下一五%,街頭巷尾的家庭式成衣廠一家家吹起了熄燈號,到東南亞與大陸另闢疆土時,成衣業的蕭條在我們身邊發生了,但我們卻渾然無覺。

 

 

陳保樂

看著報導中被視為夕陽產業的成衣業,現今一片關廠、出走潮。過去造就臺灣經濟成長的紡織成衣業,歷經五十多年的變革與轉型,紡織成衣業的每一個階段,在在都是臺灣經濟發展的背景。
成衣業者從生產層面與銷售管道,架構出成衣生產之結構型態;即使有自動化的科技改革,在成衣業製程中的「勞力付出」仍是必要。紡織和成衣製造的重鎮曾經在日本和臺灣,但人工成本上漲、匯率走高,紡織業競爭力大不如前,政 府策動電腦及半導體相關產業取而代之,成衣業在國內被貼上了「夕陽產業」的標籤,大部分的廠商,不是出走,就是收攤。成衣業在台灣萎縮得遠遠不到當年的六分之一。所以,這是時勢所趨?還是產業唯一的走向?服飾業是人才不該踏入的死地?

 

 

王雅冠

成衣業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成衣產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需求移往新興市場,臺灣成衣企業為了應對這樣的改變,不但增加了客戶的多樣性,也將生產設施移往更多的地方,如東南亞地區的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及中國大陸,或是中 南美洲的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等地,所以國內產能逐漸萎縮,從前紡織成衣王國之地位因而被取而代之。

生長在曾經是世人稱譽的成衣重鎮的土地上,我卻完全不復記憶,透過此次活動才瞭解原來在我們身邊依然有這些努力的裁縫師傅們,為我們製作如此精美的服飾,也為臺灣打響名號。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看見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事。

 

 

吳安芃

 

成衣業是臺灣紡織產業中最早進入全球化佈局的一環,但是由於全球與國內經濟環境的改變,低工資國家與東南亞各國成衣業崛起,及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影響,國際成衣市場競爭加劇,臺灣成衣業需要更低的成本投資環境,也因此臺灣成衣業面臨重大機會與最多威脅。面臨衝擊的也包含了此次主題中的車衣間,如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幫助這類小型加工廠生存,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

 

 

曹雅婷

臺灣的成衣業幾乎都以外銷為主,一向為紡織品的出口最大宗,1987年起出現了重大改變。改變的原因不外乎是,臺幣升值、工資上揚、勞力短缺、泡沫經濟的問題,使得成衣的生產成本增加,以及鄰近新興國家廉價勞工的競爭;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實施區域經濟的自由貿易協定,吸引廠商至經濟體區域內投資設廠,使得臺灣成衣業為享有貿易優惠及降低生產成本壓力,而選擇海外作為生產基地,以延續產業生命力。
然而,仍有許多留在台灣本土的成衣廠及其下游的車衣間,在我生活的蘆洲這塊土地上,是過去紡織業最為興盛的重鎮,如今卻逐步凋敝,甚至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我想要透過認識車衣間的網界博覽會活動喚起留在眾人記憶中的過去輝煌時光。

 

 

歐陽欣

三重區過去受制於特殊發展背景,使鄉村移民潮成為早期都市人口之來源,正好提供成衣業人力資源與投資合作之環境;另外,三重區成衣業繁榮之盛況,受到因鄰近臺北市所帶來市場優勢與區位條件之影響甚大。七〇年代是成衣業發
展的高峰期,無論成衣家數的增加、生產類型及技術,均已發展成熟。但現在,成衣業以不發達,許多廠商外移,只剩下少許店家繼續做下去。蘆洲鄰近三重區,過去本身也擁有不少相關的針織業,只是隨著大環境的變遷,也逐漸沒落、消失。

隱藏在巷弄中的車衣間是我每天上下課的必經之處,然而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名,透過此次活動才瞭解小小的家庭工廠,竟然是創造過去臺灣錢淹腳目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