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專題計畫總覽

1.參加類別:地方歷史古蹟類


2.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團隊拍攝

二重疏洪道位在三重區及蘆洲區南側靠淡水河岸向西北方向延伸出去,於西北角進入五股鄉。為了興建二重疏洪道,原本位於疏洪道預定區域內的村落,因此而紛紛遭到遷村的命運。而洲後村原本是屬於五股區的一個小村落,亦是地處淡水河口處,隨著二重疏洪道的動土、竣工,「洲後村」-也從此在台灣的版圖上消失,成為供後世憑弔的歷史名詞。 也因為二重疏洪道的興建,原本居住在洲後村的村民從此行政區的畫分,由五股鄉村民變成了蘆洲鄉村民,而搬遷的規劃預定在灰窯重劃區,也就是現在蘆洲區長安街一帶附近。

民國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年),政府宣布了「北區防洪計畫」,把洲後村劃入「一級洪水平原區」,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經濟部正式提出「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計畫開闢二重疏洪道以幫助分洪。一直到了1979年「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初期實施計畫」核定1982~1984 二重疏洪道施建。興建工作共分三期,於1996年完成。保護範圍包括台北縣新莊、五股、三重、蘆洲、泰山、樹林、城、永和、中和等鄉鎮市。

而鷺江國小又位於蘆洲區內,緊臨二重疏洪道。本校裏的人口結構也有後來洲後村村民的後裔,每每其談及此村落皆感慨萬分,惋惜的原因是這段歷史已被後代淡忘了,甚至於有許多原本住在洲後村的家長避談此傷心往事,其後裔對於洲後村的歷史故事,更是一概不知。

陳秋金先生提供

灰窯重劃區原本是個沼澤區,後來是經由人工填平所創作出的土地,荒蕪的土地歷經都市重劃,現今已變成了蘆州繁榮地段,而記載了那些成為蘆洲村民的洲後村村民及其後裔,來到蘆洲打拼背後的心酸過程的那段記錄正逐漸褪色,重現它有著必要性與急迫性。

我們團隊成員在指導老師說明過程中,對此研究主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皆認為洲後村研究議題,對於蘆洲有著重大的意義。未被保留的歷史會隨著歲月漸漸被記憶淡忘。此事件發生在民國73年,距今已快近三十年了,當初參與此事件的人員皆已邁入齒牙動搖之年,記憶會慢慢的變模糊,而我們的研究就可讓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地方歷史文化轉變成文字,永久的被保存下來,更想藉由此次專題研究,讓地方社區人士,了解洲後村為了大我犠牲小我的精神既而心存感恩。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我們想將洲後村走過的那段足跡重現,進而喚起社會大眾重視歷史保存的重要性。


3.我們的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研究起因簡述
利用Google 地圖重新建置

我們聽到老師說起二重疏洪道上曾經有個村落,名叫洲後村。後因政府防洪計劃工程的興建,全村拆遷至蘆洲區,而這段由五股鄉村民轉變成為蘆洲區的子民,這段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們。73年拆遷至今,地方上已少有人記得洲後村的相關歷史與村落面貌。因此,我們與老師討論想透過<重現蘆堤上的村落-洲後村>的專題研究,喚起那段被大家遺忘的地方歷史。並透過村落面貌重現,讓大家可以重溫那純樸的小村落景象。

「洲後村遷移後,許多老人憂鬱焦慮而死或喝農藥自殺,然而,這段被拆遷後的故事與聲音,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被忘記了,我們這個團隊更想透過村落的重現,重新訪查那被世人所遺忘的故事,想要透過歷史的保留,撫慰那段難忘而不堪回想的歲月。


研究內容簡述
研究願景圖-團隊建置

我們針對洲後村進行主題探究,經過與老師多次的討論後我們有了共識,研究願景為溫馨、感動、夢想與民主四大主軸,並依此設計出八大主題:

1.故事采風─

以村落的緣起、發展、困境、抗爭與拆遷來記錄洲後村的故事,並將我們在探訪耆老中獲得的重要資料「記錄洲後村故事的剪報本」(感謝受訪者陳建和先生為我們奔波尋找)掃描成相片,以相本的形式呈現,並結合我們觀看剪報本的觀點呈現我們對此事件報紙的看法。大家更將找到的資料整理以「年代記事」將整個洲後村的故事簡單的整理,方便了解洲後村的重要事件。為了讓大家增進趣味性、我們還設計了簡單十題線上測驗,供讀者測試自己對洲後村的了解程度。


2.探訪耆老─

為了重現村落面貌,我們將從林務局得來的空照圖,透過每一次的探訪耆老進行重現工作。更為了收集到更多的照片與洲後村資料,此次研究在社區人士與老師的協助下,我們共進行了六位耆老訪談,此次受訪耆老有兩位同名同姓的陳慶和先生,帶給我們許多的驚喜,我們還深怕記錄錯誤,大家集思廣義,決定用衣服顏色來命名呢!另外,尚有陳正德先生、陳春景先生、陳忠信先生與陳建和先生。而為了能夠收集到更貼近研究的內容,我們與老師一起共同研究、討論、敘寫與整理,並利用電腦軟體Word將我們設計出來的訪問稿,製作成電子檔,更便捷我們訪問或修改及整理訪問內容之用。


3.實地踏查─

我們將與老師和春景先生實地走訪洲後村與踏查獅子隘口所得珍貴的資訊及照片在此主題中呈現。並撰寫踏查心得,來記錄這趟難忘的旅程。


4.村落重現─

我們將此次與老師共同研究重現村落面貌的重要發現與收穫,透過照片、詩詞、音樂、空照圖、Google地圖呈現我們所有得來不易的研究成果。


5.前世今生─

我們將收集到的照片與老師討論過後,決定分成三大類:洲後村、忠義廟與獅子隘口,並在每一項目中透過照片進行比較,呈現不同的觀點與樣貌。


6.公民素養─

在老師的協助下,我們邀請到楊蓮福教授到校演講有關他所撰寫洲後村碑文的過程。老師更結合國際案例的探討,協助我們了解其他國家如何來處理相關事件,並透過辯論賽的進行,來釐清大我與小我的議題。老師說請願是受憲法保障,每個公民皆可享有的受益權,因此透過合法、理性的表達公民的訴求,是我們想要學習與了解之處。而為了證明我們所提的訴求是能表達民意,我們進行了連署的活動,祈求更多的民意支持。


7.展望未來─

洲後村是個已消失在地圖上的村落,看似已經沒有未來了。但大家仍深信「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每個人都會有夢想,而我們在探究此研究主題時,大家多次與老師提及,如果時光倒轉洲後村未拆遷,或未來有那麼一天,洲後村的村民聚首在另一塊台灣的土地上,那會是什麼樣子?老師要大家發表想法時,大家總有許多的巧思與發想。因此,我們構思了這個主題,想在有一塊專屬於夢想的區塊,大家都可以將那些創意、那些夢想中的洲後村,收集在此。


8.引起共鳴─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洲後村故事,更感念村民為大眾福祉所作的犠牲,老師與我們皆認為此研究必需走出我們的研究處,走入校園的每個角落,才能引起更多的迴響與回饋。而我們更能從一次又一次的推廣中,修正我們的研究方法,透過反省去檢視自己的不足處。此次,我們為了引起共鳴,我們與老師共同討論出整個主題的面向想藉由點、線、面,全面性的推廣我們的主題,試著引起更多的共鳴。

  1. 點的向度:我們請資訊組長協助,利用校網與學校的電視牆進行單方面的故事影片展示及宣傳,並請訓育組長協助我們,利用學校的廣播之音,播放洲後村研究的主題曲及詩詞的錄音,讓全校小朋友透過廣播知曉、了解我們的研究主題。
  2. 線的向度:我們與老師一起走入教師朝會、學生朝會與班級內,與大家面對面的進行互動說明與宣導。在班級推廣裡有小朋友與我們互動,進行十分鐘的意見交流,實際走入班內我們可是超緊張的,還有團員因為緊張而忘詞。好險在規劃之初,我們就對即將要做的主題報告製作PPT簡報檔,照稿演出,順利完成推廣。而學生朝會我們與老師規劃了三次,利用主題式的推廣整個故事,每次宣導完,最開心的是受到全校小朋友的私下回饋,有時會針對主題發問,有時會給個人報告時的檢討回饋,與我們有了更多不同互動與省思。
  3. 面的向度:我們與老師籌劃舉辦了一場空間利用的展覽活動,裡面不但將所有洲後村的故事以不同顏色的看板,呈現不同時期的故事;更結合了主題詩與主題曲認證,讓孩子可以透過詩詞與曲子去了解洲後村人的情感。展覽會場,更以村落的信仰中心「忠義廟」及現在二重疏洪道上洲後村原址上遍地的菅芒花為佈置主題,讓全校的小朋友有更全面的感受。而展覽會場中,我們還將我們與老師進行班級推廣時,班級以「洲後村角度的故事習寫活動」的成果呈現在會場中,到場看展覽的小朋友,不但可以觀賞到其他小朋友的寫作,更可欣賞小朋友創作的洲後村模型。為了收集到小朋友的感念與回饋,老師指導我們設計了八款與洲後村主題相關的心情小卡,供參觀的小朋友寫下他的心情小語,傳遞屬於他的情感給予洲後村村民。展覽會場中我們還依照主題「公民素養」為「洲後村立碑的請願活動連署單」,供小朋友填寫支持與否的理由,以利我們進行連署活動的進行。最後為了增進推廣的趣味性與刺激性,我們結合了學校的有奬徵答,設計了兩個題目,進行知識的推廣。

 

4-1 4-2 4-3 4-4 4-6 4-5 4-7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6-5 7-1 7-2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8-10

 

4.我們的網路環境

校內資訊設備完善,每班皆有班級電腦,有四間電腦教室及圖書館的資訊中心,學校網路是100MB光纖,主機房內有Window2008 Server以及Linux伺服器若干台。隊員們家裡的電腦網路設備也多透過寬頻或是光纖網路上網作業,並透過校內的部落格、網路硬碟以及MAIL等方式溝通。

 

5.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難題一、時間的分配以及共同時間不一

大部分的隊員在平日放學後都要參加安親班或者是課後才藝班,在校更是有其他社團活動,遇到週休假日也免不了排滿各種行程,因此專題研究的討論我們都只能利用每天早自習及中午短短二小時,或星期三下課後大家聚在指導老師的教室或學校電腦教室,一起進行網頁製作的課程、任務工作的分配、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各項活動的討論及進行、故事影片製作、詩詞寫作與錄音、歌曲改編及錄音、海報製作、展覽籌畫及製作、心得繕打、訪問及參訪籌畫及實行等工作,而校外活動往往也就必須向安親班或才藝班及學校社團請假,大家才能集合在一起。

而我們很幸運的是全校老師及爸媽都很支持我們這個研究,行政處室更是大力配合,即使在有限的時間內,每每有活動推廣,全校老師皆全力支援我們,爸媽更是會前來接送我們,即使我們常因訪談或參訪過了預計返校時間,爸媽亦能體諒全力配合團隊。而我們在家即使為了本團隊事務而忙碌,爸爸媽媽更是樂於協助,在一旁鼓勵我們,讓我們倍感溫暖與感恩。

難題二、史料照片難尋

研究過程中在我們前幾次的探訪中,除了我們在網路上找到的照片之對外,幾乎是一無所獲。耆老大多表示照片在拆遷匆促離開,大多無法帶走。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開始研究該如何解決此難題,我們決定透過訪問過的耆老與老師得知一些認識洲後村民的社區人士開始收集電話,並一一打電話去詢問,將我們的問題告知,並透過電話與親自拜訪,一一收集照片與史料。過程中感謝那些協助我們取得電話的賴榮孝老師、張冠英老師、陳玟伶老師、加里珍文化藝術社陳儀章先生、張振盛先生、蘆洲陳憲清先生、成州國小家長會李重興會長、成州國小陳福村志工隊大隊長。因為你們才能讓我們找到更多重要珍貴的照片,進行整個研究主題的探

難題三、 語言的限制

我們這次團隊裏的成員大多不太懂本土語,我們訪問耆老時,大多以本土語與國語雙聲帶主,所以成員裏有些成員就有理解方面的困境,聽不懂怎麼進行訪問。我們將此問題與老師討論解決之道,為了不阻礙訪問的進行,我們的每場訪問皆會進行錄音與錄影,而訪問分組也會進行人員調配,訪問稿的整理以分組進行,大家一起共作,一起討論,一起分享。如此,透過錄音錄影重聽看看,聽懂得成員可以解釋給不懂的人,就這樣一起跌跌撞撞,整理完。

另外,為了更確切傳遞洲後村人的情感,我們的創作詩詞是進行本土語詩詞寫作。這可是另一個更高難度的挑戰與困境,面對這樣的困境,不想被打敗的我們,想出了解決之道。老師先與我們討論洲後村故事,大家分享形容語詞,然後先進行個人寫作,再討論,然後整理出一篇國語版的詩詞。有了國語版詩詞,我們有幸請到學校教導本土語的江俊龍老師、李少芃老師與吳孟錚老師協助我們進行鄉土語用詞指導。如此一來,我們就完成了一篇本土語的詩詞創作。而在低年級背詩活動中,我們考量有些本土語用詞太深太難,我們推廣時就使用國語版的創作詩詞,有了兩個版本,我們就多了種選擇,真是一

難題四、尋找消失村落的面貌

為了重現洲後村我們在重現上遇到第一個難題:村落分布圖,我們在多次與老師的討論過程仍無法解決此難題。於是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們擴大網路收尋,最後在輸入「空照圖」幾個字,我們意外,收尋到有一篇網誌在介紹「空照圖的申請」,於是我們得知了「林務局」這個國家單位。我們透過電話,先與申請單位聯繫,得知只要是60年以後的照片,就會有希望。而我們的難處就在林務局單位裏,突破了難關。

難題五、難尋洲後村耆老

原先接觸到這個主題時,我們身邊認識洲後村的人不多,不然就是因為認為所知較少無法協助我們訪問。我們在規劃時,面臨訪問人物的難尋。加上,為了重現工作,我們與老師有了初步的共識訪問人數不能過少。而忠義廟先解決了我們的難題。我們在探究資料時,發現洲後村的忠義廟最後遷至長安街上,於是我們跟老師決定前往忠義廟尋找突破。在忠義廟的洽詢裏,廟方人員非常熱心的協助我們安排訪問人員,我們在廟方的協助下安排了三場的訪問,將人員分成三組,同時進行訪問。這可是我們前所未有的嚐試,分組後每個團隊分工的事項就變多了,訪問的題目與整理的工作相對也變重了,但我們不想放棄,仍咬牙撐住。而老師也透過社區人士開始協助我們尋找當年有參與事件的人物,而我們更希望訪問的對象可以是不同年齡層的人物專訪。所幸,我們在眾人協助下,尋找到春景先生與建和副主席,他們可是當時積極參與整個村落的重要幹部,他們不但熟悉相關事項,對我們收集資料上更出現重大突破。除此之外,我們更尋找到當年在洲後村開阿三切仔麵的後裔陳建和先生,他現在在蘆洲地區繼續將父親的好味道傳承下去。

難題六、資料統整

進行了將近四個月的搜尋與收集,我們用盡了各種管道,手邊有許多的書本資料,碩士論文,報章雜誌,網站資料與我們做活動收集到的照片與資枓。面對這麼多的內容與照片,我們有點慌了。老師建議我們先將資料依照我們的願景與規劃的八大主題進行分門別類的分類,有電子檔的直接存檔放進去,而沒有的我們不是掃描就是翻拍,有的書本內容還是大家分工將內容繕打進去。資料分類好後,我們與老師一起依照八大主題擬定要撰寫的主題,然後進行閱讀,尋找我們要的資料,進行資料比對與整理,最後著手寫作。花了近一個多月,直到寒假結業式那天我們才將資料有了初步的分類與撰寫。而我們的研究在大家都放寒假了,我們依然利用了一個星期,每天四小時的工作時間,九個成員與三位指導老師,努力的將內容做最後的檢視與製作網頁。

難題七、 建置網頁的困難

大會規定所有在比賽網頁中出現的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動畫等媒體資料均須存放在大會比賽伺服器上,不得用內嵌方式將上述資料暗藏在其他網站。如需引用其他網站資料,只許可用明白的網址URL超連結的方式,由閱讀者自行點選URL在不同視窗中閱覽。而我們為了此研究的推廣我們製作了『洲後村故事的』影集、『思念有你閣較媠-洲後村版KTV』與Google地圖上重現洲後村的網路地圖,皆不能使用外連來使用。或許影集跟KTV我們可以盡量壓縮減少容量放入,然而網路地圖,卻礙於比賽規定而放棄,原本嵌入或外連式的方法。此法其實並不會佔用太多的空間,但確因為大家對50MB的爭議,而必須放棄一個以互動式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洲後村的地理位置的好方法,我們非常的悲痛與惋惜。只好採用將我們建置好的Google地圖改採以二張照片呈現。為什麼不能外連?如果只是為了空間上的爭議,大家就必須去放棄好的設計,是否有點本末倒置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計算容量,或者可否在外連上給予限制呢?大家是否可以在此議題上好好的省思,提出更完善的解決之道。

我們深感50MB真的有點過少,為了讓我們的研究可以更豐富的重現,我們不想放棄任何一項重要的建置工作,只好將畫質較好的捨棄,改放畫質較差的作品,我們不能理解這是什麼的理由。國際的網界博覽會不但可以使用外連,也沒有建置容量的限制,在較大的容量與無外連限制後,我們就可以成就更精緻的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

 

6.心得箴言

這次的專題研究,不知不覺也進行了將近5個月了。我們努力的把這專題進行到最後,有種說不出的感動與成就。感動的是我們這些成員有時會倦怠與逃避,但大部分都仍是撐到最後了!看著我們日漸豐富的內容,有種說不出的感動。成就的是這段時間內,我們克服了每個人的困境,學會了文章寫作、訪問稿設計、如何進行一場訪問、寫詩、改詞、錄音、製作故事影片、辦展覽與每次推廣活動上的事前規劃與推行,更接受了林務局與楊蓮福教授的知識之旅。這些研究的日子裡,學到了非常多東西,不只豐富了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更是對家鄉的歷史有了深層的認識與瞭解。

研究專題主題的過程中,對於「洲後村村民的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每面對他們那段在戒嚴時期仍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福祉發聲,不畏強權的勇氣,感佩在心。也曾多次聽完他們敘述著當年那段往事而哽咽,心疼他們的傷痕。更悲痛洲後村村民為了大家的福祉而負出慘痛代價,無人感念,無力去撫平他們的創傷。即使此事件已過了近三十年,那段記憶在度被喚起時,他們仍是那麼的憤慨與哀傷。

拜訪耆老,是大家最靠近洲後村故事的時刻,但對於他們對我們團隊的支持與鼓勵,大伙更慚愧。他們感謝我們團隊,記起他們那段沈痛的過去,對我們寄予厚望;更有陳忠信先生熱情招待我們吃阿三切仔麵;而陳建和副主席更多次送親自送團隊到門外,口中仍不斷感謝團隊願意研究此主題,讓大家憶起那段他們歷史。然而,在我們眼中他們才是住在這片蘆洲土地上的子民們,該感念的大人物。本團隊想對他們致上最高敬意,他們用傷痕保住我們住的安全,他們用淚水洗去他們的喪村之痛。我們與老師曾一起反思,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們在一次又一次與老師的探究中有了答案!我們可以用筆還原記下洲後村的點點滴滴供更多人了解、可以用電腦敲下那字字的血淚,讓更多人知曉。

我們透過了此次的重現蘆堤上村落-洲後村,發現有許多事是沒有人可以預測的,但我們與老師確深信以下幾點:
那段真實的歷史必需被記錄下來,廣為人知的推展出去。
那洲後村為大多數人所留的眼淚必需被撫平。
那為大多數人福祉所做的犠牲,必需為往後住在二重疏洪旁所有世代子孫所感念。
至於功過就留待後人去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