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即永恆的藝術—發現紙紮之美

夢想起飛

前言

  早期交通工具不發達,紙紮師傅必須攜帶簡單的工具和材料,而笨重的竹子則由喪家準備,師傅們直接到喪家且住在喪家製作完成。全部都要師傅自己製作,包括需要的糨糊,也要自己熬煮,生離死別的場合接觸多了,也歷練出紙紮師傅們尊重自己工作和要傳送他人的愛意、祝福與延續慎終追遠的使命感。

 

 

※紙紮藝術興衰

  七零年代經濟發達,臺灣人民的生活較富裕,願意花錢訂製紙紮的人多,作品大件的有三層樓高,師傅們也常趕工到三更半夜,甚至都沒有休假日可言,紙紮這門藝術在此時非常興盛也展現風華。而現在年輕一輩凡事講求快速完成,方便省時為要,不願花三年六個月這麼長的時間學習紙紮各個製作的步驟,與費時完成一件精緻得紙紮作品,使得面對這門藝術漸漸沒落,再加上經濟景氣起伏不定,供需失調的結果,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的人愈來愈少。目前製作的店家也愈來愈少,北部地區只剩淡水、八里、蘆洲、新莊、北投、汐止、鶯歌、萬華、士林、桃園等少數的店家。

※精益求精

  隨著時代的進步,紙紮作品也會反應時代的需求,從早期的傳統四合院、西式洋樓到現代的高級別墅,內部的設施也可以任君選擇,包含乾濕分離的浴室、電腦、手機、現代化廚具等。甚至現在還發展出先進精緻的紙雕製品替代傳統紙紮,作品較輕而小巧,有3C電器用品、休閒運動用品、寵物之家等。

  雖然如此,紙紮作品用於歲時祭神和喜慶節日的部份仍是一般紙雕所難以取代,而大陸製品雖然便宜,但是紙紮師傅有自己的堅持,希望自己的技藝能受到大家的肯定。

※藝術延續

             從訪談幾位師傅中,發現他們希望政府能重視這項傳統民俗藝術。例如:政府能規畫場地,提供他們可燃燒紙紮作品的空間。為他們提供職業訓練,幫助開闢網頁,拓展其市場;甚至成立紙紮藝術博物館,將此項傳統民間技藝作一系列的介紹,讓大家了解這個深具民族色彩的傳統行業。我們也希望藉由我們的活動,喚起蘆洲市民、台北縣到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人民對這門藝術的重視。

            2010年1月28日台灣新聞網發布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中區職業訓練中心委託台中縣才藝教學服務人員職業工會辦理「傳統藝術紙紮技藝技能基礎班」,在台中民俗公園舉辦「訓練成果展暨作品公益捐贈」及成果展活動,會中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曹行健將學員成品捐出,由萬安殯葬業代表接受。

            傳統藝術紙紮技術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基於國人傳子不傳徒的傳統觀念,導致技藝對外傳承不易,完全依靠家族力量相承,讓傳統紙紮藝術不僅是一種文化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職業。
            政府為因應產業結構改變,積極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其中「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繼第三波「資訊產業」後所躍起之「第四波」經濟動力,中區職業訓練中心為配合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推動,特運用委外職業訓練課程的多元化、在地化、彈性化、就業化等特色,將開創更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職業訓練課程,進而開創新的就業市場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人口。
            由以上台灣新聞網於2010年1月28日所報導的內容可以得知,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不但重視,而且已經在積極進行,這對於傳統紙紮藝術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也為紙紮藝術技藝的流傳,燃起了無限的希望。

 

參考資料:
台灣新聞http://www.5ch.com.tw/news/news_detail.asp?bclass=0008&num=00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