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期交通工具不發達,紙紮師傅必須攜帶簡單的工具和材料,而笨重的竹子則由喪家準備,
※紙紮藝術興衰 七零年代經濟發 |
※精益求精 隨著時代的進步,紙紮作品也會反應時代的需求,從早期的傳統四合院 雖然如此,紙紮作品用於歲時祭神和喜慶節日的部份仍是一般紙雕所難以取代,而大陸製品雖然便宜,但是紙紮師傅有自己的堅持,希望自己的技藝能受到大家的肯定。 |
※藝術延續 從訪談幾位師傅中,發現他們希望政府能重視這項傳統民俗藝術。例如:政府能規畫場地,提供他們可燃燒紙紮作品的空間。為他們提供職業訓練,幫助開闢網頁,拓展其市場;甚至成立紙紮藝術博物館,將此項傳統民間技藝作一系列的介紹,讓大家了解這個深具民族色彩的傳統行 2010年1月28日台灣新聞網發布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中區職業訓練中心委託台中縣才藝教學服務人員職業工會辦理「傳統藝術紙紮技藝技能基礎班」,在台中民俗公園舉辦「訓練成果展暨作品公益捐贈」及成果展活動,會中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曹行健將學員成品捐出,由萬安殯葬業代表接受。 傳統藝術紙紮技術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基於國人傳子不傳徒的傳統觀念,導致技藝對外傳承不易,完全依靠家族力量相承,讓傳統紙紮藝術不僅是一種文化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職業。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