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之二三事什麼是木屐 /  木屐的製作  /  木屐的種類 /  木屐的歷史/ 木屐的傳說 

木屐的歷史

般人錯誤的觀念,認為木屐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然而,木屐真正的出處是源自於哪裡呢?根據《故宮文物月刊》一書中提到

「我國最早的木屐是1988年在浙江省寧波市慈城慈湖原始社會遺址中出土的。共發現木屐兩件,無齒,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側略呈圓弧狀,正面平。其中一件背面前半部鑽有四小孔以繫帶,後半部挖鑿一近似長方形的淺凹坑,似為防滑之故;另一件則再背面兩側對稱鑽有用以繫帶的小孔三對。這二件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木屐。」

1984年6月,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郊發掘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此公曾因與藩璋一起在臨沮擒獲蜀主將關羽而威震海內)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有一大批珍貴文物,尤其是墓中出土的漆木屐。」

    至漢晉之時,木屐十分流行,而貴族階層所穿的木屐更是豪華。《後漢書.五行志》曾記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如此看來,朱然墓所出高齒漆木屐,孔眼較細,顯屬其妻妾隨葬品,當年應有五采繫,裝飾豪華自不待言。漢魏時期的男女,也常常穿著木屐。《漢書.爰盎傳》記:「吳王以五百人追殺爰盎,爰盎腳穿木屐,一口氣逃了七十餘里。」

由此可知,木屐是中國的文物,且木屐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之久,到了唐朝時期,由日本來中國留學的留學生帶回日本,而影響了日本,直到日據時代,日本統治台灣,才漸漸盛行起來,但嚴格講起,其實早期台灣人穿著木屐其實不全是受日本人習慣影響。所以木屐在台灣確實不完全是受外來影響,而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喜歡穿台灣的木屐,才流行起來的。

台灣光復初期,由於百姓經濟普遍不好,且工資貴、取材不易,當時穿木屐應算是種奢侈的鞋子,鄉下地方只有在過年時才有買木屐,且有一雙木屐都捨不得穿,怕弄髒、弄壞,所以到都市去,就打著赤腳走到小水溝邊,把腳洗乾淨了,在穿上木屐。一直到光復後公共場所貼出告示禁止民眾穿木屐出入,木屐的使用就逐漸被限定在家中當拖鞋了。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塑膠起來後,膠鞋慢慢的取代了木屐,木屐便漸漸地被世人所遺忘。

木屐的傳說

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有木屐的出現,其中還有許多傳奇性的故事,《太平御覽》中輯錄的《異苑》中記載了一段,春秋中期的晉文公,因被晉獻公驅逐出宮,流亡在外十九年,後來在秦穆公重兵護送回到晉國,登上王位,為了感謝這些年來跟隨他的臣子,便對這些人給予賞賜,但唯獨忘了忠臣介子推,等他想起時介之推早帶著母親隱居在山上,晉文公便帶人親自往綿山求訪,但介之推避不見面,晉文公便叫人放火燒山,逼迫他下山,但介之推並不是一個貪圖利益的人,便和

母親抱著一棵樹活活被燒死,晉文公不意燒死好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之後,懊悔不已,取其死前所抱巨樹,削為木屐,時時穿在腳下,長嘆「悲乎,足下」,後人也常用「足下」這個名詞來稱呼好朋友。

    中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非常喜歡聽木屐的聲音,在得到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後,特地在今日蘇州市西南太湖之畔的靈岩山上,建有初具規模的館娃宮,作為西施消夏游息之所。為了討好西施夫差還建造了一條「響屐廊」,在廊下挖坑,埋上一排大陶甕,再在其下舖一層富有彈性的梗梓木板,只要有人穿木屐經過的聲音響起,他聽了就很高興。而傾國美女西施就穿繫有小銅鈴、玉佩的衣裙,腳著輕盈木屐的西施,於廊中翩翩起舞,這時廊中便會發出木琴般的節奏,與清脆悅耳的鈴聲、玉佩聲共鳴,隨著西施優美的舞姿,宛如一曲美妙動人的古典舞樂。而吳王夫差以此為樂,醉生夢死,導致國破家亡的悲劇。宋代王禹偁就曾有詩云:「廊壞空有響屐名,為因西施繞廊行;可憐伍相終屍諫,誰記當時曳屐聲」

      而在漢魏時期,不論男女也常常穿著木屐。據《漢書.爰盎傳》記載吳王以五百人追殺爰盎,爰盎腳穿木屐,一口氣逃了七十餘里。而在東漢時期的首都,還流行著一種風俗,新娘出嫁時,嫁妝中都要備有木屐,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繩為系。除了絲繩之外,漢代還出現一種有幫之屐,也用以出行,俗稱「帛屐」,漢人劉熙《釋名.釋衣服》稱:「帛屐,以帛作之,如屬者。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謂之屐也。」其型制便是以木板為底,底部為雙齒,但木板之上不用繩帶,而用布帛製成鞋幫。

另外據《太平御覽》引《論語隱義注》:「孔子至蔡解於客舍,人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其意釋是說,孔子周遊列國到蔡時,腳就穿著木屐,蔡國因怕楚禮聘孔子,有意軟禁孔子,當他來到蔡國時,借宿在一家客棧,按照當地的習俗,鞋子是要放在門外的。有一天半夜,孔子腳穿的一雙大木屐便被人偷去,那是因為有人傳聞孔子的木屐造型比較特殊,被梁上君子看上,這給孔子一行帶來了諸多的麻煩。後來孔子的木屐又出現,至西晉時曾被作為國寶,珍藏於皇宮五庫之中。據《晉書.五行志》載,西元295年,「元康五年閏月庚演,武庫火,張華疑有亂,先命固守,然後救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八萬器械,一時蕩盡」,可見得當時人們對於孔子的本人的尊重,特別將他的木屐當作寶物珍藏起來。

 

 

南朝宋義慶《世說新語.忿狷》記:「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已莇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輾之。」這是說晉朝有一個叫王述的人,性情非常急躁,在吃雞蛋時,用筷子戳刺雞蛋,但雞蛋沒有破,便將雞蛋丟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旋轉不止,便以木屐踐踏之。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在當時木屐不僅被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提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陸游《開元墓歸》詩中也有提到「日暖登山思謝屐,病餘鹿酒負陶巾」。「謝公屐」,即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所發明的一種木屐,因此稱為「謝公屐」,是一種前後平行齒跟的木屐,其齒跟是活絡的,可隨意裝拆,是謝靈運所發明用來爬山的,上山時拆下前齒,只用後齒,下山時拆下後齒,只用前齒,這樣便易於用來爬山,後來有人稱之為「登山屐」,如唐人皮日休《習池晨起》詩:「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宋陸游《雜興》詩:「尚棄登山屐,寧需下澤車」等等,都是形容「謝公屐」的。

    在六朝時期木屐已十分盛行,此時木屐常被用以軍事活動,《晉書.宣武紀》記載:「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這是一種特製的木屐,不用屐齒,二千多名開路先鋒每人一雙,踏著它行走在長滿荊刺的道路上,隨著他們的腳步開過,蒺藜全部被釘刺在屐底,後面的步兵和騎士如履平地。

 

  

  網界博覽會     瀏覽最佳模式:800 × 600 , 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 瀏覽器
本網站由鷺江屐車隊設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