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之二三事什麼是木屐 /  木屐的製作  /  木屐的歷史

 

什麼是木屐

      木屐就是木底鞋,它的鞋底多裝有兩個木齒,前後各一,成直豎狀。最初時,木屐主要被用於出行,鞋底裝上雙齒,是為了行走的方便,因為古時的路面不像現在這樣平整,屐下設齒,可以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在行走時就顯的穩當便捷。與當時通用的麻底之鞋相比,木屐更經得起磨損,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所以更適合於旅行。由於裝上了木齒,鞋底的高度增加了許多,鞋底本身則可以不接觸地面,這樣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道路上行走就不易滑跌。    

      道地的台灣木屐叫「柴屐」,是高跟配上以棕櫚用人工所編的帶子,為了要使腳能夠穿著如此重的屐物來走動,便從木頭平台的前後邊穿有帶子,這帶子從木頭鑿孔處前後貫穿。而柴屐都是在木板上兩邊釘上帶子(柴屐耳)的,而這帶子材料不同而分為棕柴屐與帆布柴屐二種。棕柴屐的帶子,是棕履毛的,但帆布柴屐的帶子反映著世事的推移,由小帆船的帆布做的,而窮苦人家則多用別人不要的舊輪胎做的,現今隨著工業的發達,漸漸地以塑膠品或皮革代替環帶

 

木屐的特性

木屐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鞋子,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木屐是用木頭做的,這不但使木屐具有涼爽、防潮的特性,且具通風的功能,木頭容易保持乾燥,不易滋生細菌而影響腳步的健康,即使穿久了也不會患有香港腳,也因如此,適合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的南方地區使用,因此深受中國南方人喜愛。

在木屐業漸漸沒落時,許多的醫院開刀房、醫師即醫護人員還是喜愛穿木屐,因穿著木屐可保持腳部的乾燥、清潔等特性,且不易帶細菌,這也是醫院手術房內喜愛穿木屐的原因。

      木屐也具有防滑的特性,下雨時,行動方便,乾淨耐用,可保護腳部,早期臺灣便處處可見,頭戴斗笠,身披簑衣,腳穿木屐的情形。質地輕且不易變形也是木屐的特色之一,故一雙好的木屐,要讓穿著者不能有沉重的負擔或者是拖累的感覺;相反的,要有舒適輕快的感受。

       木屐與一般鞋類相較之下,少了柔軟的感覺,穿木屐走路時會發出「喀、喀、喀」的聲音是它的一大缺點,也因如此,現今改良的木屐大多在鞋底加有一橡膠墊,以避免走路時所發出的聲音過大。

     而穿著木屐也是一門學問,有一俗語說:「全鞋半屐」,不管你的腳有多大,都只能穿一半,原因是在我們的腳後跟有一「湧泉穴」,而穿一半的目的就是在穿上去的時候,腳剛好可以刺激到湧泉穴,可以增加精力,日本曾有一研究說:「穿木屐還能延年益壽呢!」便是這個原因。

 

  

  網界博覽會     瀏覽最佳模式:800 × 600 , 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 瀏覽器
本網站由鷺江屐車隊設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