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老師講評: |
||
|
若是木屐是一種前人的智慧,那從文化價值的立場來看的話,我們認為有必要保存現有的木屐商店,雖然保留目前這幾家商店不代表木屐文化可以在蘆洲地區做永續的文化傳承,但是既然認為木屐是一種我們先人的智慧,我們就應進一份心力去維護,看看世界其他各國,雖然建立了現代化建築,享用著現代化的各種產品,但是他們仍然會盡努力地維護傳統文化,例如日本仍然保有茶道、相撲、插花等技藝,而歷史古跡的保存更是展現重視文化的象徵。 |
||
因此我們認為,蘆洲地區的木屐事業不能完全全部消失,而只在文獻上有紀錄,何況現在還存在的木屐,如果把他當作文化就應該要盡力的維護下去。 |
|||
二、建造一個具有人文氣息的蘆洲城 就蘆洲社區的發展來看,蘆洲已經發展成一個快速冰冷的都會叢林,當然這是時空環境的因素下所造成的,但是我們不想要一個只是住著大量的人,大量的車,四周林立冰冷的水泥建築的蘆洲,我們要的蘆洲是有規劃的,有一個可讓人心靈休?的空間,目前政府沒有辦法給我們,但是將來一定還會有都市的更新規劃,到時候木屐文化的納入會是一個不錯的構想,因此現有的木屐商店是有必要維持的 三、傳統產業可藉由包裝在重生 我們可以思考的,為什麼木屐文化會埋沒在現代化的生活中呢?當然是因為他不是現代人所需要的,現在的很多傳統產業也是面臨這樣的危機,但是若是加一點包裝,轉為光觀娛樂的性質,或許可以扭轉劣勢,例如鶯歌陶瓷、宜蘭白米村的木屐等,現在很多從事傳統產業的人,面臨了失業的危機,但是我們若是能夠將舊有的東西做一個包裝,或許可以提供蘆洲地區一些失業人口就業的機會 四、因應週休二日與蘆洲捷運 週休二日,大台北地區的人民,若想要做一天來回的光觀,蘆洲地區就佔了地利之便,加上蘆洲捷運的即將完工,事實上,蘆洲地區是很有發展光觀事業的城市,我們若能好好規劃,相信可以帶動地方的繁榮,木屐結合永連寺或許可以建照一個觀光圈。 |
|||
|
我們再強調一次我們的立場,我們不是反對木屐店留下來,而是反對以外力介入的強留。 我們反對的理由如下: 1.保留文物是最近台灣的一股熱潮,擁有不再使用的古物說是保留文化,其實有許多流行的味道,甚 至是保值,像古董一樣,但是保留文物就是保留文化嗎?而「木屐」之於蘆洲人卻處在灰色的地帶,還沒消失,但也還真的沒什麼人在穿,我們相信「木屐」是人類發展史中一份重要的文化資產,但是強留了木屐店就真的能保留木屐文化嗎?我們覺得所有的文化活動應該都是以「人」為中心,而木屐店的老闆才是這個討論中最要被尊重的「人」,如果辦了一些活動來帶動木屐的熱潮,當人潮散去,還不是把老闆留在原地落寞經營?! 2.「知識份子」應該也要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老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好像這個世界要怎麼發展是由知識份子來決定的,我們覺得知識份子的影響力非常大,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開始行動前應該要更謹慎思考,我們花力氣強留,到底留下了什麼? |
||
3.就文化生態的論點來看,文化自有他起落的道理,這是關乎在這個地方的人如何生活、如何生產和消費、如何思考自己的環境….在較深層的文化層面,蘆洲人還尚在啟蒙的階段(這是可以從各種商圈與消費行為看得出來的),在還沒有發展到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木屐」是我們的文化應該保留之前,如果輕易的介入辦許多活動,也許只會使木屐店消失的更快,而當大部分的人都這樣認為時,不用你極力介入,他也會保留得下來! 我們還要對正方的主辯提出幾點質疑: 1.傳統文化可以包裝再生,但是關於木屐的主題已經在許多地方發展的很不錯,像你說的宜蘭白米木屐村、還有九份、淡水…都有木屐相關的文化轉型產物,如果蘆洲也一樣再來一個,真的可以帶來生意和人潮嗎? 2.我們同意將木屐文化納入蘆洲的發展規劃是不錯的構想,但是這會不會造成老闆的另一層負擔,不但現在要面臨生意的難題,還要擔負什麼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文化使命? 1.強留了木屐店就真的能保留木屐文化嗎?當然就嚴格的定義來說,保留文物不能算是保留文化,但是我想文物的保留與古傳統的傳承卻是最容易做到的,這一點點的心力,我們是該要用心保留的,我說個例子吧!我們政府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不是要盡力去保留與維護嗎?政府花錢做的工作有哪些呢?原住民母語的教導、傳統技能的傳承、原始文物的現場維護等….這些工作花了很多的錢與心力,但是我們卻不會用心去計較這樣的努力是否真的值得、真的維護了原住民他們的文化與精神,所以我們既然知道「木屐」是人類發展史中一份重要的文化資產,我們就應用心去保存啊!至於你說的當人潮散去,還不是把老闆留在原地落寞經營?這你不用當心,當政府有好的整體規劃,永續經營是指日可待的!! |
|||
2.「知識份子」應該也要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老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我們並非扮演上帝啊,我們只是盡力一份心力在自己的家鄉上啊,不願見自己的家園埋沒在車水馬龍中,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合作的力量啊,而你開始行動前應該要更謹慎思考,我們這組也有充分的思考過了,請見主辯的四個主要理由,我們只是想實踐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交給我們的東西,我們認為只有透過行動,才能讓現狀改變,而且我覺得你的第二論點真的太過於消極了! 3.如果輕易的介入辦許多活動,也許只會使木屐店消失的更快,若是你的論點是對的,那很多舉辦各種活動,甚至花錢廣告都是笨蛋囉,因為有可能會更糟糕,事實上,宣傳與教育是我們六年級可以做的,我們也覺得我們透過了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或大人走過這幾家商店前,不在是毫無知覺,至少他們了解了這幾家商店的歷史,至於你所說的:就文化生態的論點來看,文化自有他起落的道理,這是關乎在這個地方的人如何生活、如何生產和消費、如何思考自己的環境,我們到沒有想的這麼深入,文化的起落並發是我們六年級小朋友可以懂得,但是我們透過了實際的活動,認識了自己家鄉,並且替自己能夠捍衛自己家鄉的文化而感到高興 |
|
||
對於主辯的三個論點,我提出以上的反駁,並且我請第一答辯回答我幾個疑問 1.你們一直強調文化的價值?文化這東西是很深澳的喔?那你覺得我們小學生真的要確認我們家鄉的這個東西是很有「文化價值的」,我們才能行動嗎?你能夠用什麼行動來證明你對於蘆洲這個家園的關心(原諒我把你們不支持這個活動就認為你不愛家鄉!)? 2.你認為文化商圈在蘆洲沒有成立的必要嗎?你認為木屐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吸引力,我到不覺得,我認為包裝最重要,我們有永連寺、鄧麗君故居、李四古厝….等,若是加上木屐還有一些民俗技藝等,你真的認為不可行嗎? 3.你一直很強調我們的拯救行動會影響、打擾老闆,我們辦活動就是給於老闆高度的肯定與尊重啊,至少我們覺得他有價值,所以才有一系列的活動,那我問你,我們這項活動,若能真的沒辦法為他們帶來商機,他若是倒了(反正我們沒有辦活動他也要倒了),他會很失望嗎?我覺得不會耶!因為他知道我們只是小學生而已啊,我相信他也不會真的認為我們可以讓他的事業起死回生吧,但是至少在以後的回憶裡,我相信老闆的心理一定甜甜的,因為曾經有一群學生這樣賣命的支持他,肯定他,我請問你,這樣還能算是造成老闆的困擾嗎? 回答對方助辯的疑問: 1.你們一直強調文化的價值?文化這東西是很深澳的喔?那你覺得我們小學生真的要確認我們家鄉的這個東西是很有「文化價值的」,我們才能行動嗎?你能夠用什麼行動來證明你對於蘆洲這個家園的關心(原諒我把你們不支持這個活動就認為你不愛家鄉!)? Ans:有行動並不一定就代表有關心,同樣的沒有行動也不一定就不關心,文化是很深奧,可是不是只是用行動來實踐,沒有思考的行動比沒有行動更糟糕!所以我不必用什麼行動來告訴你我對家園的關心,而且我不愛家鄉就不會在這裡跟你辯論,再說,愛不愛家鄉跟支不支持這個活動是兩回事!我還要說的是,愛家鄉的活動不小心也會變成害家鄉的活動… 2.你認為文化商圈在蘆洲沒有成立的必要嗎?你認為木屐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吸引力,我到不覺得,我認為包裝最重要,我們有永連寺、鄧麗君故居、李四古厝….等,若是加上木屐還有一些民俗技藝等,你真的認為不可行嗎? Ans:文化商圈可以成立啊,我前面就已經說過我們完全贊同,而且現在就有在做不是嗎?我們是有湧蓮寺、鄧麗君故居和李氏古厝(對方助辯請注意您的錯別字),可是您注意到這些都不是做生意的店,做生意的店家要顧慮到的層面有時候是超過我們想像的。 3.你一直很強調我們的拯救行動會影響、打擾老闆,我們辦活動就是給於老闆高度的肯定與尊重啊,至少我們覺得他有價值,所以才有一系列的活動,那我問你,我們這項活動,若能真的沒辦法為他們帶來商機,他若是倒了(反正我們沒有辦活動他也要倒了),他會很失望嗎?我覺得不會耶!因為他知道我們只是小學生而已啊,我相信他也不會真的認為我們可以讓他的事業起死回生吧,但是至少在以後的回憶裡,我相信老闆的心理一定甜甜的,因為曾經有一群學生這樣賣命的支持他,肯定他,我請問你,這樣還能算是造成老闆的困擾嗎? Ans.我也要問你們,請問你會一直持續去買木屐嗎?你辦活動讓老闆以為自己的店有經營下去的生機,讓老闆覺得自己是被很多人支持,結果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時的熱情之後呢?因為這項產業已經脫離了我們的生活,等到活動過後很容易就會被遺忘,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課業要面對,而我們覺得這種短暫的熱情根本就是滿足你身為知識份子的一種優越感,這是不能鼓勵的! 反方助辯: 1.廣義的來說,木屐這樣的文化在許多地方已經保留甚至發揚得非常完整了!而蘆洲從七十一年開始到現在,人口大約增加了3∼4倍,這樣一個外來人口遠遠大過在地人的地方應該更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個文化是跟自己切身相關,從生活中就可以去實踐的,當然瞭解歷史是重要且必要的,但是這跟強力留下兩家店是不同的!你說--這你不用當心,當政府有好的整體規劃,永續經營是指日可待的!!--你怎麼會扯到政府那裡去呢?如果政府要規劃早就規劃了! 2.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家鄉就要埋沒在車水馬龍中,所以我們更強調冷靜判斷思考的重要,這個城市已經充滿了實體的車水馬龍,一窩蜂的保留文化熱也是一種車水馬龍的文化現象,我們覺得謹慎的思考後決定不行動並不是消極,總比認為什麼都要行動還好!你說你們已經充分思考過,但是我在你們的論點中都只看到行動而已,沒看到什麼思考,而且你說的那些方案,就算開一家新的店也可以實現啊! 3.我們說「消失的更快」的意思是,也許這兩家店就變成以賣木屐手機吊飾、木屐鑰匙圈為主了,我們原本的木屐店不是消失了嗎?--我們到沒有想的這麼深入,文化的起落並發是我們六年級小朋友可以懂得,但是我們透過了實際的活動,認識了自己家鄉,並且替自己能夠捍衛自己家鄉的文化而感到高興---我覺得你們才真的消極,自以為是六年級的小學生就可以頂著「我還小」的光環幹一堆蠢事,然後跟人家說反正我還只是六年級。而所謂實際的行動,我想說的是我們現在都正在進行實際的行動認識關心我們的家鄉,而你說的「替自己能夠捍衛自己家鄉的文化而感到高興」我覺得這不過是在趕時髦罷了,什麼文化的道理都不願意去瞭解的「六年級學生」還要說什麼「捍衛自己家鄉的文化」?! 我對正方的助辯也有幾點質疑要提出: 1.你口口聲聲說要行動,請問你們有了什麼行動?或者說預計有什麼行動?請你們以你們可以做到的範圍來說,不要說一些政府可以什麼什麼的空話。 2.我想問你們,從我們的活動一開始到現在,你們正方有多少人去過木屐店?不一定要有買,有進去過的就好,除了跟老師一起去訪問的以外,還有人真的去關心過嗎?如果有,請說一下你看到的情形! 第二助辯 反駁的話 1. 『是您注意到這些都不是做生意的店,做生意的店家要顧慮到的層面有時候是超過我們想像的』;那我可以告訴你,做生意要顧慮到的只有兩個,1.人潮2.錢潮;而我指的湧蓮寺、鄧麗君故居和李氏古厝(當然不是商店),但正可以為這文化商圈帶來這兩個潮,而這也是維持木屐業最主要的關鍵點 2.『我們覺得這種短暫的熱情根本就是滿足你身為知識份子的一種優越感』,我們可不會因為這個活動而有優越感啊,但有踏實感與成就感,因為我學會了和社區的其他人相處,也學會了感受到其他人的生活處境,更學會了與班上其他小組的合作,而你也問我會不會再去那家店買木屐,我的答案是不會,但是別人會啊,我的前提是若是政府可以幫忙的話,蘆洲帶來的觀光人潮,就會買他的木屐啊,我可不必要買啊! 3.『你怎麼會扯到政府那裡去呢?如果政府要規劃早就規劃了』我當然會扯到政府啊,很多事情,一開始政府怎麼會設想週到了,當然是先由地方人士發起,地方人士先有了共事,政府才會重視啊,跟著硬體的經費才會發下來啊,就比方鶯歌的陶瓷,先有地方的陶瓷發展,政府才蓋陶瓷博物館啊!所以我們當然要先重自己做起,慢慢的影響社區,影響地方政府。 4.『沒看到什麼思考,而且你說的那些方案,就算開一家新的店也可以實現啊!』因此我們的才會有一系列較為人文化的宣傳活動,而不是像菜市場的宣傳啊,我們可不是單純的為那些店打廣告啊,你們反方也跟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些人,與這些事啊,這不就是所謂的文化宣傳嗎?然到這樣還不能算是為文化留下足跡嗎? 5. 『什麼文化的道理都不願意去瞭解的「六年級學生」還要說什麼「捍衛自己家鄉的文化」』,聽你的口氣似乎對於文化的道理有很具體的定義啊,那就要聽你說說囉,我們的行動你認為是不加以思索的,那我們就不用那麼辛苦的每天找資料與寫雜記了,『頂著「我還小」的光環幹一堆蠢事』我們每天辛苦的宣傳與用心的訪談竟然說是蠢事,那指導這個活動的老師不就更蠢了!!不是啦,我是說你說我們蠢,總該有具體的依據吧,我們到底哪裡做錯了呢?有時候批評會比行動容易的多喔!
回答助辯的話 『口口聲聲說要行動,請問你們有了什麼行動?或者說預計有什麼行動?請你們以你們可以做到的範圍來說』;當然囉,我們的行動可多了?咦!!這些行動你們反方不是也有參與嗎?怎麼那麼快就忘了,我們具體行動如下 A.參觀白米村,了解當初他們在社區總體營造時,當地人如何合作建造的,這很重要,因為別人的背景和我們不同,因此他們的經驗與背景是可以讓我們參考的 B.訪談木屐店的老闆、與過去曾經經營過木屐店的人,了解他們的想法,從他的角度去看木屐行業, C.到各班做教育,讓當地的小朋友了解木屐了解蘆洲曾有的歷史 D.建立一個網站,我想這是最重要的,網路的無遠弗屆,可以讓我們的心血,我們的想法,蘆洲的這段歷史,這幾家商店的堅持與衰落,藉由網路傳達到每個人的心中 若是沒有這個活動,我相信會去參觀與關心的人是0人,就是因為我們的這個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他,當然想要藉由這個活動讓小朋友當主動去愛他甚至去主動去買他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這項活動沒有任何異議啊,因為我們十分確定我們對於這個木屐事業有了新的認識啦 第二助辯 要你回答的問題 1.你們一直說我們的行動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家鄉的活動不小心也會變成害家鄉的活動』,你可以具體的指出來,我門這樣用心的去幫助這些店家,到底會有什麼樣悲慘的下場呢? 2.『這樣一個外來人口遠遠大過在地人的地方應該更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個文化是跟自己切身相關』好啊!那你可不可以就你所觀察到的,你認為目前蘆洲地區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是你所謂的切身相關的文化,也是你口中所說的,值得我們去發展的?請具體的舉例? 3.『文化的維護』這點是反方和我們有所爭議的地方,因為你認為我們想維護木屐事業不是一種『文化的維護』,那我請教反方,你認為我們小學生要怎樣做才算是你口中真正的『文化的維護』?(ps.千萬不要批評木屐事業不足以成為你要維護的資格!) 我們反方一直在堅持的原則就是不要讓保留文化的行動變成一種打擾甚至造成傷害,我們覺得在面對要改變別人的時候應該要更冷靜一點,不然就向我們的「教改」,本來要改的人也是一腔熱血,結果都是被改的人在受傷害…. 1.你說「踏實感與成就感,因為我學會了和社區的其他人相處,也學會了感受到其他人的生活處境,更學會了與班上其他小組的合作,而你也問我會不會再去那家店買木屐,我的答案是不會,但是別人會啊,我的前提是若是政府可以幫忙的話,蘆洲帶來的觀光人潮,就會買他的木屐啊,我可不必要買啊!」-我們也很高興你的行動帶來了一些收穫,可是真的很諷斥,連你們都說「不會去買」了,那怎麼指望別人?而你還是沒有說出來,怎麼叫政府幫忙呢? 2.--我是說你說我們蠢,總該有具體的依據吧,我們到底哪裡做錯了呢?有時候批評會比行動容易的多喔!--別那麼緊張,我們並不是在說你目前很蠢,而是說,如果什麼都不思考,只會一味的猛衝,是很蠢的,當然啦,你們還沒開始衝呢! 3.當然囉,我們的行動可多了?咦!!這些行動你們反方不是也有參與嗎?怎麼那麼快就忘了,我們具體行動如下--參觀白米村,了解當初他們在社區總體營造時,當地人如何合作建造的,這很重要,因為別人的背景和我們不同,因此他們的經驗與背景是可以讓我們參考的;訪談木屐店的老闆、與過去曾經經營過木屐店的人,了解他們的想法,從他的角度去看木屐行業;.到各班做教育,讓當地的小朋友了解木屐了解蘆洲曾有的歷史;建立一個網站,我想這是最重要的,網路的無遠弗屆,可以讓我們的心血,我們的想法,蘆洲的這段歷史,這幾家商店的堅持與衰落,藉由網路傳達到每個人的心中若是沒有這個活動,我相信會去參觀與關心的人是0人,就是因為我們的這個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他,當然想要藉由這個活動讓小朋友當主動去愛他甚至去主動去買他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這項活動沒有任何異議(應該是「意義」吧)啊,因為我們十分確定我們對於這個木屐事業有了新的認識啦 對於正方上面所說的具體行動,我們實在需要好好釐清一下,這些行動是我們用來認識我們家鄉的文化歷史,並且也讓很多人知道,這些行動並不是幫助木屐店重現生機的活動,請不要混為一談! 回答問題2. 你們一直說我們的行動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愛家鄉的活動不小心也會變成害家鄉的活動』,你可以具體的指出來,我門這樣用心的去幫助這些店家,到底會有什麼樣悲慘的下場呢? 我們主辯和助辯在前面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比如很短暫的炒熱木屐店,然後煞手不管,這就是欺騙老闆的感情,或者一不小心又被某些團體利用為政治的用具…. 2.『這樣一個外來人口遠遠大過在地人的地方應該更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個文化是跟自己切身相關』好啊!那你可不可以就你所觀察到的,你認為目前蘆洲地區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是你所謂的切身相關的文化,也是你口中所說的,值得我們去發展的?請具體的舉例? 比如現在有運動公園,而且我們蘆洲幾乎三面環河,我們就可以發展很好的河堤文化和橋墩文化….當然還有更多是需要大家去挖掘的,不是我們說得就算的! 3.『文化的維護』這點是反方和我們有所爭議的地方,因為你認為我們想維護木屐事業不是一種『文化的維護』,那我請教反方,你認為我們小學生要怎樣做才算是你口中真正的『文化的維護』?(ps.千萬不要批評木屐事業不足以成為你要維護的資格!) Ans:(很抱歉,我們不太懂P.S的內容….)我們覺得小學生最重要的任務並不是在「文化維護」而是真正深入的去瞭解自己家鄉的文化,「文化維護」這種責任重大牽涉面太廣的事情,我們覺得還是要交給文化專家跟文化單位去傷腦筋,而且我們要澄清一點,我們並沒有認為維護木屐事業不是維護文化事業,而是認為這並不是你說要維護,所做出來的行動就真的是「維護」而不是「破壞」。 我們總歸結論,想要改變別人之前請自己先謹慎思考,不要隨便打著「保留文化」的旗幟而行打擾傷害之事實,即使你有滿腔的熱血,還是要有冷靜的頭腦! |
|||
老師講評: |
|
||
文化的保存沒有一定的標準,它的留存在於這項文化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價值,老師很樂見你們正、反雙方能為自己的價值觀點找到支持的理由與延續的動力,在正方的主辯中所提出的觀點:1.文化的價值2.建造一個具有人文氣息的蘆洲城3.傳統產業可藉由包裝在重生4.因應週休二日與蘆洲捷運,其中的立論角度大多以廣義的層面為多,因為我們都身為蘆洲的一份子,能提出這樣的建議與看法,用心去感受家鄉的事務,並嘗試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力,這樣的想法很棒!值得我們效法。 在反方的方面,你們也提出了很多不一樣的見解,例如:我們常以文化優越的角度去炒熱一些議題,但只要熱潮一過,他們就像被打入冷宮一樣,那樣的心情與情緒的起落,確實需要我們好好去思考。 其實『歷史附著於文化,而文化影響著歷史』,把木屐店保存下來是否就是保存文化??這樣的議題很值得我們去深思,那就要看你對文化留存的定義在哪?尤其當文化牽扯上經濟商業層面時,那種種的影響更是不可言喻。如果我們拋開現實的層面去執行,是否又真的能得到所預期的效果呢?老實說我們的心中都有著那一份憧憬,我們都相信木屐店的老闆也有,但『變』與『不變』就在一念之間,變了或許會更好,或許會更差,答案只有真正動手做了才知道! 『什麼是有形,什麼是無形』,文化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無形,只要他存在你心中,就有他一定的價值,但如果只是存而不察,就算蘆洲開滿了木屐店,也無法深入『民心』。我們都希望家鄉的文化能永續發展、持續經營,畢竟這是我們所生活的土地。 |
|||
老師很訝異,兩方辯論的內容相當深入,由此看出兩方在辯論之前,一定花了很多的時間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資料的消化,而兩方的指導老師也很用心,能夠引導出這樣多元的觀點,首先我就批判性的辯論作一個補充,辯論並非一定就是要把對方的論點駁倒,而是讓你們有更多的思考方面 ,因此在相互爭論時,我們要注意兩點,一個是「事實」與「觀點」, 一個是「局部」與「全部」;就拿正方來說,他們拿「蘆洲地區車多人多」來推出「一個快速冰冷的都會叢林」的觀點, |
|||
也藉由此觀點才極力推薦『建立文化商圈的構想』,事實上,在這個邏輯的推論上是有問題的,因為他有許多事實正方未提出或刻意隱藏,例如:正方真的了解蘆洲嗎?蘆洲真的沒有人文的建設與活動嗎?這樣當然就是利用『局部』的資料線索,來推論「全部」,而反方,一貫的思考主軸『想仔細思考再行動』,是主打的核心思想,但也是要注意「局部」的問題,『想仔細思考再行動』固然看似很完整的口號,但是也是僅侷限於「思考」,因此可能會讓正方感到不服氣,可見再提出更完整與具體的策略來替代這次的拯救木屐活動。 老師從你們兩方的辯論中,找出了唯一的共識,用心認識蘆洲這塊我們成長的土地,正方以行動表達自己的熱情,反方以謹慎的方式,來學習與認識蘆洲,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各位小朋友辛苦了!! |
|||
|
|||
閱讀了這場辯論, 我立刻想起童年時在我家隔壁的那對老夫婦, 以及他們所開的貢糖店。我還記得看著他們在一個大又長的桌子做貢糖, 等著他們把揉成一長條的貢糖切成整齊的小塊, 然後把尾端剩下不成一塊的,分給在一旁靜靜觀看的我和其他小孩現場吃。或許因為現在只能在記憶裡品嘗, 小時後鄰居家的貢糖香甜, 成了一種特別又無可取代的滋味, 我還記得剛剛切好的貢糖有點溫度, 可能是老夫婦手心的滋味也不一定。謝謝你們引發了我這樣甜美的回想。 當然, 除了貢糖, 我還想到其他的事。我猜想, 你們想做的, 並不是只要把對蘆洲的木屐製造業的認識與印象收藏在心裡回想。 你們想做的事情, 和已經做的事情, 在這樣的辯論裡或其他的後續行動裡, 可能會愈來愈清楚。到底要做些什麼,?有時候不是光靠想就能全盤皆知的。行動之前, 確實應該努力思考(這也是前人的智慧告訴我們的);但很多關於「接下來要做些什麼」的想法, 其實會在行動中萌生或調整修正。我從你們的辯論裡, 看到了你們正在行動中思考, 真的是很棒的六年級學生! 我還看到「號稱」正反兩方的激烈辯論裡, 共識要來得比歧見多。感覺你們的思考與行動, 無論內涵或層次都比正反兩造的對峙要來得複雜與多元。你們在回應對方的說法時, 十分聚焦地針對你們不同意的地方反駁;或許, 卻沒注意到對方的發言也有你們同意之處。就我的理解:你們的共識是要看重身邊的人, 他們的感受與生活, 努力理解與體會, 並且願意更努力地和也生活在蘆洲或是蘆洲以外的人分享你們的感受與認識--這真的是一個美好而重要的開端。這樣的行動, 顯示了你們真心願意與蘆洲的人與事發生聯繫;其實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聯繫, 聯繫給我們一種存在的感覺, 或是你們所說的「踏實感」。我相信, 已經沒落的木屐店老闆看到自己的店, 自己說的話, 出現在你們的網站上, 心裡一定會有一些感覺與感觸吧, 至於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他們願意, 如果你們很想聽到他們的聲音, 我相信你們知道該怎麼做。 誰有權利決定誰要如何做呢?我同意你們一致的立場: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別人身上。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見清楚地表達出來, 這可以是一種分享, 而不是強加。聽到許多如何生活的想法, 或說, 對於生活提出許多想法, 這對生活, 對文化的延續或轉化都是必要的。是的, 沒有人可以替別人決定要如何過日子, 但是有些時候, 我們接受目前的狀態, 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機會看到、聽到其他的可能性。我相信你們提出的可能性, 並不是空穴來風, 你們已經認真地做了功課。在這樣的前提下, 大膽提出你們的想像, 例如, 你們所說的, 讓木屐店換一個風貌, 或是發展很好的河堤文化和橋墩文化等, 都成了一些帶有可能性的社區生活元素。我不能預估這樣的元素與其他條件撞擊, 會帶出什麼樣的火花或是很具體的東西。只是, 要這樣撞擊, 就得邀請更多的人來思考這樣的事情。你們說, 「當大部分的人都這樣認為時,不用你極力介入,他也會保留得下來」,大部分的人要如何才能有某種認為呢?那得要有人, 具有那種想把自己的想像、認識、感動與提議說出來的熱情,並且真的說出來, 別人才有足夠的資源去形成某種認為啊。這是你們已經在做的事, 我的意思只是, 我願意盡可能支持你們這樣的行動。再說一次,你們是很有想法與行動能力的六年級學生, 謝謝你們和我分享這麼精采的辯論。 |
|||
|
網界博覽會 瀏覽最佳模式:800 × 600 , 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
瀏覽器
本網站由鷺江屐車隊設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