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凌雲寺在觀音山主峰凌雲路山腳下,前身又名「凌雲古剎」,創建於清乾隆年間,俗稱內巖。光緒初年,劉銘傳因匪徒藏匿於此,下令焚寺,將匪徒一舉剷除,之後便在原址重建,已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仍保有當時的重建紀念石碑,是廟中古蹟之一。另一古蹟是280年前由大陸泉州府惠安縣請來的楊家木刻觀音像,現今是由廟方保存起來。
寺廟係以觀音山石建造,獨特的窗花、山牆、燕尾及前後不對稱的馬背造型(水形馬背和火形馬背)是一古樸而平實的傳統建築。寺院本身僅正殿和右護龍,正殿有民國16年的古聯及一方題有「慈航普渡」字樣的木匾額,惜長年煙薰,落款字跡難辨,外壁上則有一嘉慶丙子年間所立的重建紀念碑;古寺後方新建後殿,雕有立體門神,栩栩如生,但因造型過於新穎,而與古寺呈現極不協調的風格。而且規模小,在管理上,由信徒直接掌控,一切均沿襲地方習俗或舊禮儀奉祀。
最特別的是寺後有一棵政府列管保護的老茄冬樹,常常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一睹它的風采。樹下有一座全部用觀音石打造的福德正神,並題有「觀音覃福德,坌里普神功」。日本人統治的時代,在凌雲寺通往西雲寺的步道設有石觀音像,有人說是108座,但實際上只有33座。每尊佛像都有編號且造型不同,有的取名叫『千手千眼觀音』,有的稱『六臂如意輪菩薩』,名稱眾多,十分有趣。現在這些佛像大部分被偷走,目前只剩下四、五座而已。

凌雲寺全貌
燕尾、水形馬背
寺內供奉的神像

重建紀念碑
老茄冬樹
鎮有八卦的石柱 窗花
TOP
|
|
凌雲禪寺位在觀音山腰,是宣統元年三重埔菜寮寶海法師與大稻埕富商劉金波等創建。凌雲禪寺規模宏大,巍峨宏敞,正殿立面是洋樓式,供奉高度約11公尺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據說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室內佛像。左側各旁殿的牆壁壁畫和色彩具有濃厚的日本味道。右側連接餐廳,是比較新式的水泥洋樓,二樓是尼姑禪房。附近有兩座名園:開山園、楞嚴閣,全以觀音山的石材所建造,古樸清幽。
寺前廣場十分開闊,每逢假日,總會吸引許多民眾攜家帶眷前來,於廣場從事各式休閒活動;禪寺前後方則各有一條步道,前可通凌雲寺,後可登硬漢嶺,是十分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寺後火山地形景觀獨具特色,山形有如大鵬展翅,極為壯觀。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九日凌晨時分,凌雲禪寺後方山坡,總計重達數千噸以上的大小石塊,突然自山頂直衝入後殿,因衝擊力量極大,造成後殿樑柱折斷、外牆開裂等現象,所有殿內之聖物亦遭擠壓迸出殿外。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後殿建築已一夕全毀,不堪使用。發生落石的地方恰位於凌雲禪寺正後方的山峰,岩塊則是來自接近山頂的一處岩壁。在發生落石後,岩壁上遺留有一處高約七十公尺、最寬有五十公尺、深約數公尺的巨型凹洞。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五日下午發生兩次山崩,石塊泥漿衝入後殿,再度造成損害。已陸續展開修建工程,迄今猶進行修復中。
凌雲禪寺遠景
後殿
日式風格的壁畫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TOP
|
 |
位於觀音山山麓,現址於五股鄉成州村西雲路一八五巷三號。又名大士觀或外巖,與稱內巖的觀音山凌雲寺,同為五股名剎,目前列屬國家三級古蹟。清乾隆17年,鼓山和尚省源大師渡海來台,於此結廬開基,奉祀觀音大士;乾隆33年,有閩籍貢生獻地建寺;爾後,又有鄉人於嘉慶16年大加拓建,一時香火鼎盛,信徒絡繹。日據時期即和基隆靈泉禪寺、苗栗法雲寺、台南開元寺並稱為台灣四大佛教聖地。近來主要祭典除固有之下元節外,寺方另辦理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次法會。
西雲寺屬中日合璧式建築,風格多樣,除主體為傳統閩式建築外,由於歷經日治,至今仍留有濃厚的東瀛風味,其中以日本石宮燈最具代表。寺右前方碑亭,立有嘉慶16年及咸豐2年的重修碑,捐資者之姓名詳刻其上。寺後有靈泉及古塔,寺前可遠眺五股平原,昔日阡陌桑田,極盡田園之美,而今雖不復當年美景;然多年來,西雲寺不改其明淨的線條、簡潔的色調,映襯在一片青山之上,素雅璞美,意韻綿緲,無怪乎昔日台灣詩人林占梅、連雅堂等人,常在此流連、吟詠,為其留下美麗的註腳。

重修紀念碑
西雲寺全貌
寺內觀音像

寺外一角
寺外一角 眺望五股平原
TOP
|
 |
硬漢嶺為觀音山的主峰,站在嶺上順著淡水河口看去,右岸的淡水捷運站、漁人碼頭及遼闊的台灣海峽等淡水小鎮盡收眼底,左岸的十三行博物館、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八里左岸渡船頭就在腳下,往右望去,關渡大橋的紅艷耀眼,大度路的筆直而行,新光及101大樓的直聳雲霄,大台北盆地360度全景觀,不論是白天的自然美景或黃昏的夕陽落日,這裡是全台最美的夜景觀賞點。
每年春秋候鳥過境時,這裡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的賞鷹觀察點,經過近年來鳥友的提倡,慢慢地和大肚山、墾丁並論。惟猛禽數量不多,但是,不同的地點總是有不同的樣貌,在這裡享受到的賞鷹情境絕非其他兩地可比擬。最好是跟賞鳥的朋友或加入鳥會前來,收穫較大。

硬漢嶺拱門
硬漢碑
淡水捷運站

關渡大橋
遠眺占山
漁人碼頭
TOP
|
|
占山為觀音山之副峰,頂上有一圖根點,由遠處觀望酷似日本之富士山,因緊臨淡水河,故有「淡水河小富士山」之稱。
占山位於八里鄉觀音山之東南方,與觀音山之間共有九連峰,峰峰相連勢陡峭,尤其是占山附近之五峰,峻峭秀麗、氣勢非凡,林蔭遮天,有「占山五峰」之美譽;喜愛爬山的山友,如果到過觀音山硬漢嶺,而未造訪占山的話,將有遺珠之憾;枉費此行。從占山縱走各峰之後,再登上硬漢嶺,由於各峰間的落差較大,體力較差者請勿貿然嘗試。
遠眺關渡大橋、重陽橋
遠眺大屯火山群

遠眺大屯火山群 峰峰相連
TOP
|
 |
開山院是凌雲禪寺讓老僧安心靜修、傳承佛法的場所,與楞嚴閣並稱「母子院」。建於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由本圓大師建置。院內立有「台北西國三十三靈場建設紀念碑」一旁有編號三十三的石觀音,古樹參天,曾是當年武俠片的熱門拍攝場地之一。
院內並有一棵全台唯一低海拔國寶樹植物(銀杏),該院建築形式係仿印度天竺式建築,可從其頂蓋、窗櫺看出來。全院皆由觀音山石建造,在台灣是少見的宗教建築。不過目前開山院屬於私人財產,平日大門深鎖,未開放給民眾參觀。

開山院 開山園
頂蓋~印度式風味建築
窗櫺~印度式風味建築
TOP
|
 |
楞嚴閣的名字是取自佛經之『楞嚴經』一詞而來。這地方是凌雲禪寺讓小沙彌安心靜修、修習佛法的場所,與開山院並稱子母院。
在西元一九二六年由第二代主持覺淨大師建置,建材完全取自觀音山特產--觀音石,搭建成二層石屋,造型融合中西合併,不但有典雅巴洛克柱頭石雕,亦有閩南式騎樓廊道,及印度佛教的三角頂立面。院內景緻寬闊,老樹林立,風景十分優雅。
楞嚴閣 柱頭石雕~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築

三角頂~印度式風味建築
騎樓~閩南式風味建築
TOP
|
 |
猴洞口,顧名思義,相傳在百年前洞內有一隻美猴王帶領猴群聚居此地,後來遷移不知去向。此洞口位處觀音村之福隆山系田仔埔山區,該洞為一天然峭壁,全長三十五公尺,最窄處僅一百七十公分,只容一人通行,地形險要如一線天之美景,是五股地區唯一的峽谷地形。每當雨季來臨,該洞口飛瀑流下,氣勢萬鈞攝人,聲勢浩浩如潮音不絕迴盪,景觀奇特無比,因此又稱為『潮音洞』。洞內供有神像,若遇虔誠信徒在此誦經,令人更倍覺莊嚴、心定!也有傳說在日治時代,義俠廖添丁曾經隱居洞內,當地居民常供應甘藷和食物。
潮音洞 洞內的觀音像 一線天峽谷地形
TOP
|
 |
台灣最大的石雕位於觀音山風景管理所前的石雕公園,是由管理所委請雕刻家王秀杞,以觀音山特產的觀音石雕塑而成。全園共有石雕四座,以一座「龍的傳人」石柱為中心,並將此做為觀音山的精神象徵。「龍的傳人」石柱高10公尺,直徑1.5公尺,重達300公斤,是目前台灣最大的一座石雕。石柱底層為孔子周遊列國圖,代表我國的觀光業始祖。第二層為野柳、觀音山、彰化大佛等省屬風景圖。第三、第四層有舞龍舞獅、宋江陣、北管等民俗技藝圖。第五層為台灣八景,如安平夕照、魯閣幽峽、阿里山雲海等。龍柱頂層則刻有旅遊事業管理局標誌,象徵旅遊事業生生不息的精神。
龍的傳人
其餘三座石雕之一

其餘三座石雕之二
其餘三座石雕之三
TOP
|
 |
張富吉先生所創建,園內設施有觀海亭、小木屋、涼亭、健身器材….等。可提供來觀音山的山友,一個可休憩、談天及健身的地方。此地景色宜人,由觀海亭眺望遠景,天氣晴朗時可清楚望見台灣海峽。小木屋裡還有一個小廚房,裡面都是一些常來的山友所帶上來的食物,可以做些簡單的料理。最特別的是,這是一個屬於開放性的地方,永遠歡迎任何人的到來。

觀海亭遠景
觀海亭遠景
健身設施

健身設施
小木屋
廚房
TOP
|
 |
象牙石位於觀音山牛寮埔地區石壁腳登山步道。因視野良好、景色優美、山壁之岩形如象牙般矗立,因而得名,成為上山者休息乘涼之絕佳場所。象牙石區背向觀音山,右前方為大屯山及紅樹林捷運站、正前方為淡水捷運站、淡江大學、左前方為淡水河出海口。

象牙石區
簡介說明
TOP
|
 |
牛港稜步道位於觀音山旅遊中心後方,地勢較高,步道的建築也較一般步道不同牛港稜步道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大塊的木板將泥土間格出類似階梯的方式,這是和其他步道差異最大的地方,也是牛港稜的特色之一。在頂端可遠眺台北港、八里火力發電廠、桃園中正機場等等,是視野絕佳之地。雖然階梯落差較大,但是從旅遊中心到頂,花費時間也不需30分鐘,是適合全家一起登山健行之地。

涼亭
遠眺景色
TOP
|